青春恰似火,扬帆正当时。2025年暑期,我校青年学子们背上行囊,奔赴一场与社会基层的深度对话。他们告别熟悉的校园,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、踏入基层的大街小巷,用汗水与热情,在广袤的社会舞台上演绎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,将“知识与担当”的光芒映照在每一处角落。现在,就让我们随着团子的视角,聆听学子们与社会实践“双向奔赴”的动人心声!
会计学院:石琳
“审兵天将”暑期专业实践团成员
这个夏天,我随“审兵天将”暑期专业实践团走进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所。实践首日,面对凭证与电子底稿,课本知识显得空泛。我核对数据时手指生涩,在勾稽关系上屡屡卡壳,真切体会到审计起步的磨人琐碎。这时,前辈指点我按底稿索引号找证据,并告诉我“审计是编证据链”。参与项目时,我们通过追溯物流、匹配合同,从一张运输单中揪出了跨期成本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每张凭证都藏着真相,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真实。一周的实践结束,我明白了审计作为“经济警察”的分量,它不仅需要专业根基,更要求我们敬畏证据、执着于真相。
统计与大数据学院:孙艺祥
智破迷局,反诈“统”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这个夏天,我作为智破迷局,反诈“统”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,前往平顶山宝丰县参与反诈宣传。我深入社区、商超和派出所,与居民、商户、民警交流,了解当地诈骗案件的特点与防范难点。我参与社区宣讲、案例分析和趣味手势舞推广,将统计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的风险提示,用数据解读诈骗高发领域。看着老年人紧锁的眉头舒展,听商户分享差点被骗的经历,我深切体会到,反诈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一场守护每个家庭幸福的战役。此次实践让我明白,青年学子在社会基层治理中有着独特作用,也坚定了我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信念。这份守护群众“钱袋子”的责任感,将激励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精进,为构建更安全的社会贡献力量。
信息工程学院:袁一斌
筑梦青年红色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今年夏天,作为筑梦青年红色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,我站在初中校园明亮的教室里,面对一双双清澈且充满求知欲的眼睛,开启了抗战精神宣讲之旅。为做好宣讲,我查阅大量史料,选取荆隆宫之战、封丘攻坚战、小兵张嘎等故事作为宣讲素材。真正站上讲台,孩子们的情感反应令我震撼。讲到张嘎奶奶牺牲,有女孩悄悄抹泪;提及“儿童团”事迹,他们惊叹不已;有同学问:“和平年代抗战精神有何意义”,我以抗疫白衣战士、戍边军人、科研工作者为例解答。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:抗战精神从未尘封,始终流淌在民族血脉中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应自觉担当传承使命,让抗战精神在时代接力中生生不息,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。
商学院:唐嘉蕊
“青春之光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作为“青春之光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名成员,这趟实践让我收获颇丰,深刻明白了南水北调不仅是输水渠,更是流淌着建设者智慧、浸润着移民家国情怀的精神河,而这份担当,该由我们青年接棒。站在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渠首,浩浩碧水北流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。混凝土堤坝沉默矗立,“调水梦,中国梦”的草坪大字在风中舒展,草籽似在诉说建设者的匠心。走进移民展览馆,馆内照片墙上的泪水与不舍直击人心:有老人挥别老屋的剪影,祭祖时哽咽的乡音,还有搬迁通知书上“舍小家”透着决绝的红印章。复原场景中,斑驳木箱、旧棉被诉说着背井离乡的奉献。转身步入邹庄移民新村,整洁楼房与广场上的童声交织成新画卷,村民在说起新居明亮、产业红火时,总会提及“你们是掘井人”。
外国语学院:安家琦
“郑小语”党史学习双语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我随“郑小语”党史学习双语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团到信阳市新县参与实践。这片红色土地的见闻,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深切感悟。千里跃进大别山主题广场上,小朋友们用稚嫩声音跟读对祖国的热爱,这简单真挚的场景,让我体会到红色基因传承无需刻意说教。我们编订的双语宣传册故事,在孩子们眼中化作发光的英雄形象,并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红色种子。走进许世友将军故里,其忠孝精神与英勇事迹给我带来了强烈震撼。站在雕像前,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。作为青年,我们既要学好专业,更要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,勇担责任。此次实践如明灯照亮前路,未来我会持续学习,提升双语宣讲能力,让更多人了解党史、感受红色力量!
金融学院:孙舒然
“艺起益行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今年暑假,参与“艺起益行”暑期社会实践,于我而言是一场触动心灵的温暖之旅。和孩子们相处时,画画、手工成了打开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,他们认真创作的模样和偶尔的笑容,让我看到其内心的丰富;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时,即便回应不热烈,但在他们专注的眼神里,文化已悄然扎根;花卉市场与宜家之行,更为他们开启了感知世界的新窗。广场宣传让市民对孤独症群体有了新认识,我深深意识到,孤独症儿童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爱,他们在沟通社交上有障碍,却同样渴望关注与接纳。这次经历让我成长,学会用耐心和爱心对待他们。未来,我愿成为爱的传播者,带动更多人关注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文化与传媒学院:高淑心
“筑梦之音”推广普通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作为“筑梦之音”推广普通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,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温暖又珍贵。在宣讲中,我试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介绍普通话的重要性和魅力。看着大家认真倾听、积极回应,我感受到语言交流带来的力量,也体会到传播普通话的意义。视频拍摄剪辑让我从不同角度记录实践点滴,我们穿梭街巷,捕捉精彩瞬间。最难忘的是围着老人转圈的画面,老人开怀的笑声如同一股清风,吹散了夏日的炎热与烦闷。那一刻,我们不只是实践者,更是用陪伴和关怀传递温暖的晚辈。此次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:推普是探世界的桥,传方言是守文化的根。我辈青年当兼而行之,在传承中传递温暖与责任。
土木工程学院:雷格
“银发伙伴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这个夏天,“银发伙伴”暑期社会实践宛如一本厚重之书,温暖与成长的故事满溢于每一页。我倾听着老人们对智能支付的疑惑,他们那因不熟悉新科技而略显局促的眼神,让我真切意识到数字鸿沟背后的迫切需求。我手把手教他们绑定银行卡、设置密码,看着他们从迷茫渐至明白,才深知善意能为他人点亮一盏灯。于社区红色纪念馆内,泛黄的手稿、生锈的武器,正默默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。而在养老院中,老人们的感动神情,与和我们合唱老歌时的欢笑声,共同交织成最为动人的乐章。这次实践,是一场心灵的成长之旅。它让我学会以真诚和耐心搭建沟通的桥梁,以实际行动扛起青年的担当。我也由此明白,成长就藏在服务他人、探索世界的每一步征程里。
智能工程学院:王依祎
“智能生活探索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作为智能工程学院“智能生活探索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,这个夏天参与智能家居调研活动让我收获颇丰。我们重点研究了小米和华为两个品牌:小米以高性价比和丰富的生态链吸引了大量粉丝;华为则主打高端而个性化的体验,通过鸿蒙系统构建了万物互联的网络。为了解大众需求,我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,并在宜家等地进行实地调研,详细询问了从功能期待到购买意愿等多个方面的问题。我还发挥绘画特长,绘制了智能场景图,并带着这些“说明书”到社区进行科普。起初,居民们对智能家居较为陌生,但在演示了手机远程控制灯光、语音控制家电等操作后,大家的兴趣逐渐浓厚。我细致且耐心地向居民们讲解,强调现在的产品都追求物有所值,长期使用还能节省电费和开支。这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和调研能力,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智能家居的魅力。
教育学院:孙悦熙
“蒲公英”暑期支教实践团成员
今年夏天,我加入“蒲公英”暑期支教实践团,投身乡村振兴公益行动,这段经历让我的青春熠熠生辉。课堂上,团队围绕“弘扬雷锋精神”开展思政课与艺术课程,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。课外,我既是倾听者,也是陪伴者,真切感受到支教老师是孩子们的筑梦人。面对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,团队结合孩子特点创新教学,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捐赠仪式上,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刺痛了我,更坚定了我推动教育公平的决心。暑期支教实践是成长的试炼,也是我前行的灯塔。未来,我愿继续努力为乡村孩子架桥,照亮他们的未来。
艺术设计学院:陈静雯
“遗脉新语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作为“遗脉新语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非遗实践活动的参与者,这段旅程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。拜访非遗传承人时,剪纸艺人杨征约指尖翻飞,剪刀游走间剪出鲜活的图案;泥咕咕匠人李卫雪精雕细琢,让泥土绽放出灵动的生机。他们对技艺的执着坚守,让我明白非遗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。走进艺术培训机构,孩子们学习剪纸、制作泥咕咕时专注的眼神,让我看到了非遗的吸引力;在公共场所分发问卷和非遗周边时,路人的驻足赞叹,更让我看到了非遗融入生活的希望。然而,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,非遗传承面临着年轻人兴趣不足、宣传渠道有限等困境。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。未来,我将运用专业所学,通过创新设计让非遗变得时尚鲜活,助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让文化根脉代代相传。
管理学院:李梦菲
“闪闪红星”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
作为管理学院“闪闪红星”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,此次固始之行让我对党史有了更深的感悟。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里,“过去穷人没掌权,大年三十把篓掂”的歌谣,让苦难与希望交织耳畔,“信仰”从课本跃入心间;大荒坡烈士陵园十八棵松柏,无声诉说着和平的沉重代价。最触动心灵的,是与英雄后代曾祥有的对话:听其追忆祖母为护伤员痛失爱子的往事,看他轻抚褪色兵役证,历史的温度直抵心底,“初心”二字重若千钧。从讲解党史到设计党史问答,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党史知识的理解。当游客主动领取宣传页要讲给孙辈听,当小朋友说要讲给家人听时,我顿悟实践不仅是走访,更是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。固始的红,是歌谣里的赤诚,是松柏的长青,是百姓眼中的敬畏。这段旅程让我铭记,青年的使命,正是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,将亲历者的讲述、展馆的见证,化作照亮未来的星火!
“乡”约盛夏的时光虽渐入尾声,“践”证青春的故事却未完待续。当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暂告一段落,学子们带回的不仅是晒黑的皮肤、磨厚的手掌,更是对基层大地的深厚情谊与对责任担当的深刻领悟。他们将把这段在田间地头播撒希望、在街头巷尾传递温暖的经历,化作未来投身社会、服务人民的底气与动力,让青春在持续的“乡”约中沉淀,让成长在不断的“践”行中升华,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与时代同频、与基层共振的青春答卷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“乡”约盛夏,“践”证青春|郑财学子2025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合集(三)